孙继海评苏超 “仅带文旅”?网友怒怼:国足先争气
一场言论引爆的中国足球撕裂与反思
“苏超我知道,但完全没关注过,那天看了几分钟央视转播就换台了。” 前国脚孙继海在《从何说起》节目中的这番话,本是对一项地方足球赛事的个人评价,却在 2025 年深秋的中国足坛掀起轩然大波。当他进一步将这场万人追捧的赛事界定为 “也就只能带动文旅” 的商业活动时,积压在球迷心中的情绪瞬间爆发 ——“国足自己啥也不是,还好意思看不起苏超?”“职业足球烂透了,倒嫌草根赛事‘档次低’?” 的怒怼声浪席卷社交平台。这场看似偶然的言论争议,实则揭开了中国足球草根热情与职业困境的深层撕裂。
孙继海的 “零关注” 并非一时口快,而是有着清晰的价值判断。在这位曾征战英超、亲历 2002 年世界杯的前国脚眼中,足球的核心价值被明确划分为两极:苏超代表的群众体育,承载的是城市荣誉与文旅效益;而国家队承载的竞技体育,才是关乎 “国家尊严和民族情感” 的 “无烟战场”。他的逻辑链条很明确:中国足球的崛起终究要靠青训体系培养的职业球员,而非业余赛场的热闹 —— 毕竟苏超 516 名参赛球员中,职业球员仅 29 人,更多是工人、教师等草根爱好者。这种认知背后,是他投入 2800 万元深耕青训的执念,也是对 “注册球员数量不及日本零头” 的现实焦虑。
但球迷的愤怒,恰恰源于这份 “理性” 背后的疏离感。当孙继海随手换台时,他错过的是中国足球久违的热血图景:苏超常规赛场均 2.7 万人现场观赛,半决赛 61565 名观众涌入南京奥体中心,创造了中国业余赛事的上座纪录;线上 17.35 亿人次的观看数据,远超多场中超比赛的关注度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这场狂欢没有 “金元足球” 的泡沫 —— 门票价格低至 “一包烟钱”,却带动江苏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增长 108.85 亿元,南京商圈在半决赛当日交易额环比激增 5.4%。在球迷看来,这不是简单的 “文旅盛宴”,而是被职业足球伤透心后,重新燃烧的足球热爱。

网友的反呛,本质上是对职业足球现状的集体控诉。孙继海坦言 “对国足越来越失望”,却辩解国脚 “拼了命但能力不行”,但球迷看到的是更刺眼的现实:24 年无缘世界杯决赛圈,输给越南、叙利亚等昔日 “弱旅”,中超赛场观众稀稀拉拉,“金元足球” 烧光千亿后留下欠薪、解散的烂摊子。对比之下,苏超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了 “中国人依然爱足球”:球员带伤拼抢至终场,球迷冒雨挥舞旗帜,城市因足球重获凝聚力。当职业足球 “带不动” 希望时,草根赛场的热闹就不再是 “自嗨”,而是照亮荒漠的微光。
beats365,beats365,beats365官方网站,beats365亚洲版官网争议的核心,早已超越孙继海与苏超的对错之争,直指中国足球最关键的命题: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是否必须割裂?上海媒体《新民晚报》的反驳或许道出了关键 —— 英超的强大不仅靠豪门,更靠足总杯 “弱队掀翻豪门” 的基层活力,健康的足球生态本该是 “草根与职业上下贯通”。孙继海担忧的 “业余赛事难出人才” 并非没有道理,但他忽视了苏超的隐性价值:当孩子看到家门口的球赛能吸引上万人呐喊,当家长发现足球能带来真实的快乐而非功利的 “出路”,或许正是注册球员数量增长的起点。日本 83.44 万注册球员的基础,何尝不是从这样的基层热情中生长起来的?
有趣的是,争议双方都怀揣着对中国足球的期待。孙继海拒绝执教国足,选择每年 300 天奔波挖掘足球苗子,只因相信 “30 年后当家长不再唯读书论,足球人才自会涌现”;而球迷为苏超辩护,也是希望这份热情能转化为足球发展的土壤。分歧在于,一方着眼于 “金字塔尖” 的人才培养,一方珍惜 “金字塔基” 的群众基础。
这场骂战终会平息,但留下的思考不应消散。孙继海可以不关注苏超的热闹,但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群众基础;球迷可以批评职业足球的无能,但也需理解青训攻坚的漫长。中国足球从不是 “非此即彼” 的选择题:既需要苏超这样的赛事点燃全民热情,也需要孙继海们深耕青训筑牢根基。当 6 万人的呐喊能转化为更多孩子踏上球场的脚步,当职业足球能回应草根的期待,这样的争议才会真正失去存在的土壤。毕竟,无论是举起冠军奖杯的草根球员,还是征战国际赛场的国脚,他们脚下的绿茵场,本就该属于同一片热爱。